高考作文分数2017
2017年高考作文分数的评定标准与特点,反映了当时语文教育对考生综合素养的全面考察,这一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延续了近年来“立德树人”的核心导向,注重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、思考人生价值,同时强调思辨能力与语言表达的双重提升,从全国卷到地方卷,作文题目既贴近时代脉搏,又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,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。
在评分细则上,2017年高考作文普遍采用“基础等级”和“发展等级”相结合的评分体系,基础等级占40分,重点考察题意、内容、语言和文体四个方面,要求文章切合题意、内容充实、语言流畅、结构完整,发展等级占20分,则从深刻、丰富、有文采、有创新四个维度对文章提出更高要求,鼓励考生展现个性思考与独特的表达方式,全国卷I的“中国关键词”作文,要求考生从“一带一路”“大熊猫”“广场舞”等关键词中选取两三个来呈现中国发展,既考察考生对国家发展的理解,也考验其逻辑整合与叙事能力,这类题目没有固定答案,评分时更看重考生能否通过具体事例展现思辨深度,以及语言是否兼具准确性与感染力。
从考生整体表现来看,2017年高考作文分数呈现出“两头小、中间大”的分布特点,高分段作文通常具备以下特征:立意新颖,能够跳出常规思维,如将“共享单车”与“食品安全”结合,探讨科技发展与道德建设的关系;论据丰富,既有历史典故、文化经典,也有时事热点、个人体验;结构清晰,开头点题、分层论证、结尾升华的完整框架中融入巧妙的过渡与呼应,而低分段作文则普遍存在题意偏离、内容空洞、语言平淡等问题,部分考生甚至出现套作、宿构现象,导致文章缺乏真情实感,在“老腔何以令人震撼”这类文化类题目中,一些考生仅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的表面赞美,未能深入分析其精神内核与现代价值,难以获得高分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17年高考作文对“思辨性”的考察尤为突出,全国卷II的“从所给材料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”,要求考生在正面呈现的同时,也要理性看待发展中的问题,如“空气污染”与“移动支付”的辩证关系,这种命题思路促使考生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,学会用全面、发展的眼光分析事物,在评分时,阅卷老师会特别关注考生能否在论证中展现矛盾冲突与逻辑递进,例如通过“现象—本质—影响—对策”的层次推进,体现思维的深度与广度,应用文写作的比重也有所增加,如全国卷III的“我的高考”或“我看高考”,要求考生结合自身经历谈感悟,这对文章的真情实感与细节描写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从地域差异来看,各地自主命题的作文题目各具特色,但评分标准的核心高度一致,北京卷的“说纽带”与“共和国,我为你拍照”,既注重历史传承,又强调时代责任;上海卷的“预测”则引导考生探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哲学关系,这些题目虽然形式不同,但都要求考生具备“以小见大”的能力——从具体事物中提炼普遍意义,从个人体验中延伸社会思考,在语言表达上,2017年高考作文不再单纯追求辞藻华丽,而是更看重语言的“得体性”与“精准性”,即根据不同文体选择合适的语体风格,如议论文的严谨、记叙文的生动、散文的隽永。
为了更直观地展示2017年高考作文评分的核心维度,以下表格总结了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的具体考察要点:
| 评分维度 | 考察要点 | 典型问题举例 |
|---|---|---|
| 基础等级(题意) | 是否紧扣材料核心,观点明确且积极健康 | 偏离关键词,如将“中国关键词”作文写成“外国文化介绍” |
| 基础等级(内容) | 论据是否真实典型,能否支撑观点;记叙文是否有细节描写与情感共鸣 | 空洞说教,缺乏具体事例;记叙文流水账式记录,缺乏重点升华 |
| 基础等级(语言) | 是否通顺流畅,有无语病;错别字、标点符号使用是否规范 | 句式杂糅,逻辑混乱;错别字频出,影响表达 |
| 基础等级(文体) | 是否符合文体要求,如议论文论点明确、论据充分,记叙文要素完整、线索清晰 | 议论文“四不像”,记叙文议论过多 |
| 发展等级(深刻) | 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,揭示事物内在规律;观点是否具有启发性 | 对“共享经济”仅描述现象,未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心理与制度需求 |
| 发展等级(丰富) | 材料是否多样,能否运用古今中外、不同领域的事例;结构是否层次分明 | 论据单一,仅反复使用同一案例;结构混乱,各段落之间缺乏逻辑关联 |
| 发展等级(文采) | 语言是否生动形象,能否运用修辞手法、名言警句;句式是否灵活多变 | 语言干瘪,缺乏修辞;引用名言与观点脱节 |
| 发展等级(创新) | 观点、材料、构思是否新颖独特;形式上是否有突破(如书信体、剧本体等创新尝试) | 观点陈词滥调,如“失败是成功之母”缺乏新解;形式创新但内容空洞 |
综合来看,2017年高考作文分数的高低,本质上是考生思想深度、知识储备与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,备考过程中,考生不仅要关注时事热点,积累文化素材,更要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,培养“以问促思”的习惯,面对“传统文化”类题目,可从“传承与创新”“保护与开发”“本土与全球”等角度展开论证,避免陷入“好或坏”的简单二元判断,日常写作训练中应注重审题立意的精准性,通过列提纲、改病句等方式提升语言表达的严谨性,才能在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。
相关问答FAQs:
-
问:2017年高考作文中,如何避免“套作”现象?
答:避免套作的关键在于“个性化表达”,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,确保立意与材料高度契合,而非生搬硬套模板,结合自身经历或独特视角展开论述,如写“我的高考”时,可融入备考中的具体故事与感悟,用真实细节打动阅卷老师,积累素材时要注重“一材多用”,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同一事例,屈原投江”既可用于“坚守气节”,也可用于“个人与国家的关系”,避免全文照搬范文结构。 -
问:在发展等级中,“有创新”是否等同于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?
答:并非如此。“有创新”的核心是“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创新”,形式上的创新(如采用日记体、对话体)需服务于内容表达,若仅为追求新奇而忽略逻辑与深度,反而会弄巧成拙,真正的创新应体现在观点的独特性(如对“网红经济”的辩证反思)、材料的鲜活性(如引用最新社会事件)或论证的递进性(如从“是什么”到“为什么”再到“怎么办”的层层深入),考生应在确保内容扎实的前提下,尝试突破常规思维,用新颖的方式呈现深刻思考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
冀ICP备2021017634号-12
冀公网安备1306280200011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