害虫和益虫教案
教学目标
- 知识与技能目标
- 学生能够准确区分常见害虫和益虫,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、生活习性及对农业生产或生态环境的影响。
- 掌握害虫和益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,理解生物防治的基本原理。
- 过程与方法目标
- 通过观察、比较害虫和益虫的标本、图片、视频等资料,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归纳能力。
- 经历小组讨论、案例分析等活动,提高学生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。
-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
- 树立保护益虫、防治害虫的意识,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、关爱生态环境的情感。
-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,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。
教学重难点
- 教学重点
- 常见害虫和益虫的识别特征、生活习性及其对农业和生态的作用。
- 生物防治的概念、原理和方法。
- 教学难点
- 理解害虫和益虫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制约关系,以及生物防治的实际应用场景和效果。
- 引导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害虫和益虫的相对性,打破传统认知局限。
教学方法
讲授法、直观演示法、讨论法、探究法、案例分析法相结合。
教学过程
(一)导入新课(2 分钟)
展示一段农田遭受害虫侵袭,庄稼枯萎减产的视频,以及一幅果园里益虫辛勤劳作,果实累累的图片,提问学生:“为什么同样的农作物,有的遭遇灾难,有的却硕果累累?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在起作用?”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,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——害虫和益虫。
(二)知识讲解(10 分钟)
害虫的定义与特征
利用多媒体展示蝗虫、蚜虫、螟虫等常见害虫的图片,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点,如体型、颜色、翅膀、口器等,并结合文字介绍,归纳出害虫的一些共同特征:具有咀嚼式或刺吸式口器,能够取食植物的根、茎、叶、花、果实等部位,对农作物造成直接损害;繁殖能力强,生命周期短,能在短期内大量繁殖后代,加剧对农作物的破坏;有些害虫还具备迁飞能力,扩大危害范围。
益虫的定义与特征
接着展示七星瓢虫、草蛉、蜜蜂等益虫的图片,同样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特征,分析它们的生活习性,指出益虫通常具有特殊的身体结构或行为习性来帮助人类或植物,例如七星瓢虫的成虫和幼虫都以蚜虫等害虫为食,身体呈圆形,有鲜艳的斑点,便于伪装和捕食;草蛉是一种捕食性昆虫,幼虫称为蚜狮,能捕食大量的蚜虫、螨类等害虫,成虫飞行时姿态优美,翅膀薄而透明。
(三)对比分析(8 分钟)
列出表格,将刚才讲解的害虫和益虫的特征进行对比归纳: |对比项目|害虫|益虫| |---|---|---| |口器类型|咀嚼式或刺吸式,用于取食植物|多为咀嚼式,捕食害虫或吸食花蜜等| |食性|以植物各部分为食,造成损害|以害虫、杂草或其他有害生物为食,或为植物传粉| |繁殖能力|强,周期短,易爆发成灾|相对较弱,部分受环境因素限制| |对农业的影响|导致农作物减产、品质下降|帮助控制害虫数量,保障农作物生长,或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(如蜜蜂传粉)| |外观特征|形态多样,部分有保护色或隐蔽性外形|常有鲜明的警示色或适应捕食、传粉的特殊形态| 通过对比,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害虫和益虫的区别,加深记忆。
(四)害虫和益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(10 分钟)
害虫的作用
组织学生讨论:害虫是不是绝对有害的?引导学生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思考,虽然害虫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,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,它们是食物链的重要环节,为许多益虫、鸟类等天敌提供了食物来源,维持了生态平衡,蝗虫虽然是农业害虫,但它也是众多鸟类、蛙类等动物的食物,如果没有蝗虫,这些以它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受到影响,进而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会被打破。
益虫的作用
讲述益虫在控制害虫数量、减少农药使用、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,以蜜蜂为例,蜜蜂在采蜜过程中为众多花卉传播花粉,提高了植物的结实率,保证了植被的繁衍和生态多样性;像七星瓢虫等捕食性益虫,能够有效抑制害虫的种群增长,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侵害,降低农业生产成本,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。
(五)生物防治(10 分钟)
生物防治的概念
讲解生物防治是指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,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,成本低,效果好,且能维持生态平衡,利用七星瓢虫防治蚜虫,就是典型的生物防治案例。
生物防治的方法
引入天敌:介绍如何通过引入害虫的天敌来控制害虫数量,如在果园放养赤眼蜂防治苹果蠹蛾,赤眼蜂会将卵产在苹果蠹蛾的卵内,使其不能孵化,从而减少害虫的发生。
微生物防治:讲解苏云金芽孢杆菌(Bt)这种微生物,它能产生毒蛋白,专门杀死害虫,而对人类、畜禽、益虫等无害,广泛应用于防治多种农业害虫。
昆虫信息素诱杀:以性信息素为例,说明人工合成害虫雌虫分泌的性信息素,吸引雄虫前来交配,从而将其诱杀,干扰害虫的正常繁殖,降低害虫种群密度。
(六)课堂讨论与实践(10 分钟)
讨论话题
在我们的校园或生活环境周围,有哪些常见的害虫和益虫?它们对校园植被或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?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益虫、防治害虫?
假如你是一名农民,面对农田里的害虫泛滥,你会优先选择化学防治还是生物防治?为什么?
实践活动
给学生分发一些害虫和益虫的标本,让他们分组观察,再次辨认不同昆虫的特征,并尝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它们是害虫还是益虫,说出依据。
布置课后观察作业,要求学生在自家阳台的花花草草上或者附近的公园绿地中,观察昆虫的活动,记录看到的害虫和益虫种类,以及它们的行为表现,下节课分享。
(七)课堂小结(5 分钟)
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,包括害虫和益虫的定义、特征、区别,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,以及生物防治的方法和意义,强调保护益虫、合理防治害虫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,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传播相关知识,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。
相关问题与解答
问题 1:除了课本上提到的害虫和益虫,还有哪些常见的害虫和益虫?它们有什么特点?
解答:常见的害虫还有介壳虫,它体型微小,通常寄生在植物的枝干、叶片上,吸取汁液,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,叶片发黄、枯萎,还容易引发煤污病等病害;红蜘蛛也是常见的害虫,主要危害植物的叶片,会在叶片背面结网,吸食叶肉汁液,使叶片出现黄斑、焦枯脱落,常见的益虫有螳螂,它有着修长的身材和锋利的前足,像两把大刀,是捕食性昆虫,能捕捉多种害虫,如苍蝇、蚊子、飞蛾等;还有蜻蜓,它的视觉敏锐,飞行速度快,幼虫在水中捕食孑孓等水生害虫,成虫在空中捕食蚊蝇等小型飞虫,对控制害虫数量作用很大,这些害虫和益虫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,以适应它们的生存环境和捕食、防御需求。
问题 2:生物防治真的完全没有任何副作用吗?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?
解答:生物防治虽然相对化学防治有很多优点,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副作用,引入天敌时,如果控制不好天敌的数量,可能会导致新的生态失衡,比如在某些地区引入外来物种作为天敌控制本地害虫,结果外来天敌没有天敌制约,大量繁殖,反而成了新的入侵物种,对当地生态造成破坏,在利用微生物防治时,虽然微生物本身对非靶标生物毒性较低,但如果大量使用,也可能会对土壤、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产生一定影响,干扰生态系统的微生物平衡,在实际实施过程中,遇到的困难还包括:天敌的规模化繁殖和释放技术难度较大,成本较高;微生物防治的效果受环境因素影响大,如温度、湿度等不合适时,微生物的活性会降低,防治效果不佳;昆虫信息素诱杀的范围有限,对于大面积的害虫发生,很难做到全面覆盖;而且害虫也容易产生抗性,长期使用同一种生物防治方法,可能导致害虫对这些防治手段逐渐适应,降低防治效果,所以在实际应用中,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,合理搭配不同的防治方法,发挥生物防治的最大优势
版权声明: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